2024年全省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小满天天满,芒种不容缓。当前,全省“三夏”生产大幕即将全面拉开,为确保粮食安全,科学指导生产,推进我省特粮特经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关键农时指导,强调良种良法配套,现发布全省主要夏播特粮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指导全省特粮作物生产高效管理、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玉米是我省第三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近年来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750万亩左右。
(一)优化玉米产业结构,推进多元发展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抓住当前发展玉米生产的“黄金期”,引导农民提升玉米种植意愿。一是要在稳定饲用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升玉米产能,缓解外购压力,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二是要推进鲜食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生产,结合作物茬口、市场容纳能力、加工能力、消费能力等因素,合理布局鲜食玉米生产,均衡市场供需。三是要发展青贮玉米生产,选用专用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积极发展订单化种植,提高青贮玉米种植效益。四要围绕农业发展方向以及综合效益提升,稳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玉米+”模式应用,各地根据自身基础条件、种植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多种种植模式,提高复合收益。
(二)科学选用良种,提高播种质量
玉米生产“七分种,三分管”,高质量播种是关键。我省玉米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提早做好农资储备、农机调试、农机手培训等各项播前准备工作,确保实现一播全苗。
1、优选品种。应根据地力、光温水、耕作、管理、机械等因素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选择本省或国家审定的“四抗四耐(抗倒伏、抗干旱、抗病虫、抗早衰、耐涝渍、耐贫瘠、耐高温、耐密植)”稳产多抗优质宜机收品种。用种应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活力强、适宜单粒精播的种子,纯度≥98%,种子发芽率≥95%,净度≥99%,含水量≤13%,确保精播后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2、适期播种。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品种特性、栽培方式、收获产品、前后茬口等确定最佳播期,在土壤墒情适宜(田间持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播种。根据趋利避害原则,夏播苏北地区在6月中下旬,苏中苏南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旬,青贮玉米可延迟10~15天,鲜食玉米可延迟30天左右,但应保证灌浆结实期最低温度不低于18℃。
3、机械密植。选择高质量播种机械是保证播种质量的关键。玉米播种应选择具备仿形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的单粒精播机械。小麦玉米轮作地区应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要求小麦留茬≤20厘米,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切断长度合格率≥95%,抛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小麦机收后根据土壤墒情适期早播,机播带种肥同步完成;小麦秸秆粉碎质量较差地块,可选择苗带清茬(或灭茬)玉米精量播种机。土层板结或带肥量大的地区,可选择深松多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要注意选择具备仿形功能的播种机械,保证播深一致,出苗整齐。等行距播种时行距以60厘米为宜;宽窄行播种时,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播深4~5厘米,做到播深、行距、覆土、镇压一致。普通玉米(饲用和青贮玉米)播种密度应比预定收获密度增加10%左右,紧凑型玉米一般大田每亩播种4500粒左右,示范田5000粒左右,高产攻关田5200~5500粒。鲜食玉米根据品种特性每亩3500~4500粒左右,普通玉米和糯玉米建议机械播种,甜糯玉米和甜玉米建议育苗移栽。
(三)科学肥水管理,提高利用效率
科学肥水运筹可以协调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保障个体健壮、群体合理、粒多粒重、发挥高产潜力,还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要注意氮磷钾肥平衡施用。玉米全生育期需亩均施纯N 15~20千克、P2O56~8千克、K2O 6~8千克,可每亩配施1~1.5千克硫酸锌等微肥。
1、合理施肥。肥料推荐施用专用缓/释肥,带施底肥离种子8~10厘米侧深施,防止烧种和烧苗。适期适墒播种,以利于早出苗、出全苗、保齐苗、成壮苗。常规施肥方式(基施复合肥+追施尿素)在小喇叭口期前后要追施氮肥,确保植株养分需求;缓/控释肥地块不需追施氮肥。如果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可无人机喷施液体肥料,确保养分供应,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物质积累。
2、水分管理。玉米的需水特性是苗期怕涝,后期怕旱。我省降雨丰沛但季节间分配不均,要开好田间“三沟”,做好能灌能排,防止芽涝造成僵苗不发。大喇叭口到抽雄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如遇旱应及时灌溉,尤其要防止“卡脖子旱”造成雌雄穗发育不同步,影响开花授粉。有条件区域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升稳产性。
(四)加强统防统治,实现绿色稳产
我省重点防控玉米病虫害有玉米螟、草地贪夜蛾、二点委夜蛾、甜菜夜蛾、茎腐病、纹枯病、南方锈病、穗腐病、大小斑病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
1、苗期草害防治。播种后出苗前,旋耕田块如土壤墒情较好可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进行封闭防除一年生杂草。免耕田块与未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或封闭除草失败的田块,可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用适宜药剂等进行苗后茎叶喷雾除草。为避免药害产生,其中鲜食玉米田块的除草剂使用需谨慎,不重喷、不漏喷,定向喷雾,避免喷向心叶,确保除草质量并注意用药安全。
2、虫害防治。可结合包衣拌种进行苗期地下害虫防治。夏播免耕地块采用适宜农药防治二点委夜蛾和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要根据发生发展规律,结合植保预测预报,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鲜食玉米害虫防治尽量选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3、病害防治。选用适宜杀菌剂喷施防治叶斑类病害、南方锈病、茎腐病等,纹枯病、穗腐病等其他病害根据田间实际发生情况进行防治。尽量选用具有广谱性效果作用的药剂,也可与杀虫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进行科学组配,一次性喷药可防治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减少后期虫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保护植株正常生长,提高叶片的光合效能,延缓叶面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实现玉米增产增效。
(五)适时机械收获,确保高产优质
饲用玉米推行适期晚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延长玉米灌浆时间,降低机收损失率。各地应在不耽误后茬作物播种的情况下,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时进行机收籽粒,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晾晒或烘干,防止霉变。但如收获遇降雨应根据天气适时收获,避免发生穗发芽或穗腐等现象。青贮玉米在籽粒乳线达1/2~1/3左右,植株水分含量降至70%以下时收获。鲜食玉米在乳熟期花丝颜色变褐时适时收获,籽粒含水量甜玉米一般为70~75%,糯玉米一般为60~65%,严禁过早或过迟收获。
(六)强化监测预报,科学防避减灾
近年来,我省干旱、高温、强降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对全省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抗灾避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积极采取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气象人工干预,减少灾害损失。
1、严防干旱涝渍灾害。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如遭遇严重干旱,应千方百计调度水源,及时进行灌溉。提前疏通沟渠,提高排涝能力,遭遇涝渍,应及时排水。
2、防范高温热害和阴雨寡照。通过种植耐热品种和叶面喷施微肥等措施,防御高温热害。开花期遇到高温热害或阴雨寡照,严重影响授粉质量,可采取辅助授粉等补救措施,提高结实率,防止花粒,增加穗粒数。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小型无人机低飞辅助散粉,提高效率。
3、实施化控促壮抗逆。玉米生育前期,水肥充足或群体过大,容易造成植株旺长,存在倒伏风险,可在玉米7~11片展开叶时喷施化控剂,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逆抗倒伏能力,改善群体结构。使用化控剂要注意喷施浓度,以免影响施用效果。密度合理、生长正常的田块和低肥力的中低产田、缺苗补种地块不宜化控。
二、夏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意见
玉米全程机械化是指在玉米生产的全部环节(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均使用机械作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核心在于适宜品种选择与农机农艺融合,共同发挥良种良机良法的协同增产作用,可显著增加生产效率,同时还可有效实现玉米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玉米市场竞争力,提升玉米产能,对玉米产业稳定发展起到重要支持。
(一)前茬麦秸处理
冬小(大)麦-夏玉米轮作是我省旱作区的主要轮作模式。前茬小(大)麦联合收割机收获,麦秸还田应符合NY/T 500标准。留茬高度≤15厘米,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切断长度合格率≥90%,抛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抛撒均匀,还田秸秆无堆积。麦茬免耕可有效利用麦秸的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同时也可有效防止芽涝,保证玉米苗全、苗齐、苗壮,夺取玉米丰产基础。
(二)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选择近年通过本省夏播或国家黄淮夏播审定的熟期适中的耐密抗病抗倒脱水快的高产稳产良种。如江玉877、苏玉44、苏科玉076、中科505等高产稳产型品种,种子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应在93%以上。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针对性包衣处理。
(三)适期播种
小麦收获后避免抢播早播,根据墒情适墒播种,避开苗期干旱或芽涝、拔节至开花期的伏旱、开花期的高温杀雄、台风等不利因素,并使灌浆结实期处于最佳季节。
(四)机械化播种
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播种机可选择亚奥2BMG-3/4型、农哈哈2BYSF-3型等玉米播种机,驱动机械根据播种机型号进行配置,大面积播种前做好机具的调试和小面积的播种试验。复合作业可一次完成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根据品种特性合理选择行株距,一般行距60厘米,株距20~22厘米,播种量1.5~2 千克/亩,播种深度4~5厘米;单粒率≥85%,空穴率≤5%,伤种率≤1.5%,株距合格率≥80%,种子左右偏差≤4厘米,有条件的区域可采用宽窄行播种,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
(五)合理施肥
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实行种肥机械异位同播,肥料侧向深施,种子与肥料间距10厘米,肥料深度8~10厘米,施肥用量或参考我省发布的测土配方结果,一般施肥量保证亩纯N达15~20千克/亩,减少后期追肥成本。如田间出现相关缺素症状可采用无人机叶面喷施相应叶面肥。
(六)水分管理
利用麦田沟系,清理沟系秸秆等杂物,做到田间沟系畅通,能灌能排。遇干旱及时窨水灌溉。
(七)病虫草害防治
由于麦秸全量免耕还田,播后封闭效果不佳,建议3~5叶期喷洒适宜药剂防治田间杂草。在玉米顶土至一叶一心时期,防治地下和地上害虫。在大喇叭口期用适宜药剂进行无人机飞防,亦可采用赤眼蜂进行防治,如田间发生过重,在吐丝期可结合无人机辅助授粉进行再次防治。
防治应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综合各病虫害的防治时间,将防治时间相近的几种病虫害选择一个最佳防治时间进行一喷多防,避免病虫害的迁移,减少作业次数和提高防治效果。
(八)机械化收获
收获期建议推迟至10月中旬晴好天气时收获,促进果穗籽粒充分脱水,籽粒含水量降至25%以下,推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小粒、秕粒减少,籽粒含水量较低,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也便于脱粒储存。秸秆变黄水分降低更利于粉碎,可以减少动力损耗。
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行距选择合适的机具,联合收割机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达到:联合收获总损失率(籽粒、果穗)≤5%、籽粒破碎率≤1%、果穗含杂率≤5%、断穗率≤5%;秸秆还田作业留茬高度≤10厘米、还田茎秆切碎合格率≥90%、还田茎秆抛撒不均匀率≤20%。
收获前应根据对玉米的倒伏程度、种植密度和行距、果穗的下垂度、最低穗位高等情况,制定好作业计划,同时应进行试收,调整机具,达到农艺要求后方可投入正式作业。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烘干晒干,避免籽粒霉变,提高玉米品质;同时过筛去杂,清除杂质,保证贮藏安全。
(九)秸秆还田
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带的秸秆还田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并均匀抛洒在地面上;用圆盘耙或旋耕机作业一遍,在切碎根茬的同时将碎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合压实,防止土壤松散、漏风跑墒。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或深松30厘米以上,破除犁底层,耕耙配套,耕层土壤紧实适中,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
三、鲜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意见
全省各地在鲜食玉米生产中要抓住优选品种、分期播种、合理密植、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坚持推广多元多熟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产业发展。
(一)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生育期适宜,稳产性强,抗逆性强,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加工品质佳的国审或省审品种,目前江苏生产上常用鲜食糯玉米品种有:苏玉糯2号、苏玉糯5号、苏玉糯11号、苏玉糯639、苏玉糯901、苏科花糯2008、苏科糯3号、苏科糯5号、苏科糯12、苏科糯1505、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2、南农紫玉糯、京甜紫花糯2号、中糯2号、农科糯336、苏甜糯818、白甜糯209、连甜糯618、农科玉336、晶彩甜糯2号、晶甜16等。
(二)优化播期
鲜食糯玉米的商品性强,价格波动大,播种期应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及品种特性等进行合理安排。可以选用早、中、晚品种搭配,春、夏、秋播分期播种,秋种最迟播期应考虑保证灌浆期气温不低于16℃,否则会影响灌浆,使籽粒皮厚肉少口感差。一般立秋是本地玉米最迟播种临界点。如选择早中熟品种,后期若能利用大棚,秋玉米也可以适当推迟播期。
(三)高效种植模式
鲜食玉米生育期短,可与多种蔬菜、粮食作物间套种,在高效种植模式中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已形成了“小麦—鲜食玉米”“油菜—鲜食玉米”“蒜—鲜食玉米”“青蚕豆/鲜食玉米/青毛豆—冬季蔬菜”“马铃薯/(鲜食玉米+青毛豆)—冬季蔬菜”“冬季蔬菜—马铃薯/鲜食玉米”“大棚西瓜/鲜食玉米—蔬菜”等一系列高效种植模式。间套种鲜食玉米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品种特性,协调好两种作物共生期间的水肥光照等矛盾,实现立体种植、高产高效的目标。
(四)田间管理
1、合理密植:纯作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的播种密度在3500~4500株/亩。不同品种间要注意隔离,防止串粉影响产量和口感。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反之宜稀。一般矮秆、耐密植品种密度在4500株/亩,高秆品种在3000~3500株/亩。
2、肥料运筹:结合整地,施用优质农家肥作基肥。一般中等肥力田块可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千克/亩。种肥以促为主,可施优质N、P、K三元复合肥25~30千克/亩,在种子行边5厘米处开沟施用,避免肥料与种子接触发生烧种烧苗。直播定苗或移栽后7~10天施用苗肥,可用尿素10~15千克/亩。在距植株10~15厘米处,采用沟施或穴施,然后覆土盖严。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需施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亩施尿素20千克,可在行间距植株10厘米处打穴或开沟深施。鲜食玉米因采收鲜穗,一般不施粒肥。但若穗肥不足,发生脱肥的,可在开花吐丝时视玉米长势适当少施。
3、水分调控:苗期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需及时灌水;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适度控水,促进根系生长;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为需水临界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若雨水过多,则应排涝降渍;乳熟前期应保持田间适宜水分,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后期应适当控水,提高品质,利于收获。
4、绿色防控 :采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创造不利病虫害而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应尽可能选择抗病品种或采取生物防治。根据鲜食玉米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无公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严格控制用药与果穗采收安全隔离期,有效控制药害。
5、适期采收 :根据籽粒含水率计算确定最佳采收期,甜玉米籽粒含水率为70~75%,糯玉米为60~65%之间采收,各地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实际情况确定。
四、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意见
青贮玉米是指在最佳收获期将包括果穗在内的玉米地上部植株收获,经过整株切碎、加工或贮藏发酵,并以一定比例配置成用以饲喂草食家畜的饲料作物。江苏饲草牲畜养殖量大,发展青贮玉米,种植粮饲兼用型品种,有利于种养结合,实现农民增收。
其主要生产措施如肥料、水分和病虫草害防治与饲用玉米相似,其与饲用玉米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在品种选择上应因地制宜选择成熟期适宜、生物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青贮品质优、持绿性好、耐密抗倒、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优质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如苏玉29、江玉877或连青贮101等。2)玉米做青贮适宜收割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籽粒乳线下移到1/2至2/3,此时,茎叶鲜重及其干物质产量较其它任何时期都高。可采用自走式青贮玉米专用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一次性完成收割、喂入、切碎、抛送、收集、装车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