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逐渐回升 严防草莓二斑叶螨和蚜虫危害
二斑叶螨、蚜虫是草莓上的重要害虫,因其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世代重叠严重且抗药性高,极易在春季暴发成灾,对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全省气温逐渐回升,将为草莓二斑叶螨和蚜虫大量繁殖并扩散危害创造有利条件。各地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加强病虫监测调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压低并控制虫口基数,保障春季草莓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一、田间虫情
(一)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是草莓生产过程中的优势叶螨种群,适宜生存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35%~55%,主要以成、若螨群聚于叶片背面刺吸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呈锈色干枯,开花期受害植株矮化早衰、果实缩小,且畸形果增多,草莓品质严重下降。
据各地植保机构2月下旬调查,二斑叶螨在草莓上发生普遍,总体偏轻发生,局部偏重。全省平均虫棚率34.4%、虫株率12.3%、百叶虫量329.1头。溧水、丰县、东台、盐都、江都等地发生普遍,虫棚率超过40%。其中,溧水虫棚率60%,平均虫株率38%、百叶虫量2840头,个别重发大棚超过20000头;盐都虫棚率100%,平均虫株率32%、百叶虫量416头;江都虫棚率62.5%,平均虫株率22%、百叶虫量253头。高淳、铜山、常熟、昆山、吴中、如皋、兴化等地虫棚率20%~40%。其中,高淳虫棚率37.5%,平均虫株率24.4%、百叶虫量418.8头;吴中虫棚率33.3%,平均虫株率7.8%、百叶虫量369.3头。
(二)蚜虫
蚜虫也是春季草莓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与二斑叶螨不同,它主要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嫩叶、花蕾、花序、果实及匍匐茎等幼嫩组织上刺吸汁液,不仅能造成叶片卷曲、形成僵果、分泌蜜露污染果实,还能传播病毒导致叶片畸形、植株矮化甚至枯死。
据各地植保机构2月下旬调查,蚜虫在草莓上偏轻发生,平均虫棚率30.1%、虫株率11.1%、百株虫量181.9头。高淳、太仓、射阳、江都等地发生普遍,虫棚率超过50%。其中,太仓虫棚率100%,平均虫株率73.8%、百株虫量1168头;高淳虫棚率87.5%,平均虫株率41.3%、百株虫量120头;射阳、江都平均虫株率低于10%、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22.3头和4.8头。江宁、昆山、吴中、东台、大丰、亭湖、兴化虫棚率20%~50%。其中,兴化虫棚率25%,平均虫株率13.7%、百株虫量970头,最高2000头;大丰虫棚率20.8%,平均虫株率14.6%、百株虫量745.8头,最高5140头。
二、防治技术意见
(一)监测调查。因二斑叶螨、蚜虫个体小,发生初期不易查见。要采取人工巡田和黄板诱集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优先检查棚室四周及通风口并布设黄板,必要时可借助放大镜。调查二斑叶螨时,主要观察中下部老叶背面;调查蚜虫时,主要观察嫩叶、花蕾、花序、果实等幼嫩组织。若棚室夜间温度达到15℃以上时,要加密调查频次和调查范围,确保早发现、早防治。
(二)清园控害。棚内枯叶烂果和杂草是害虫寄居场所,要及时铲除棚内和棚室周边的杂草并清除枯叶烂果,降低虫源。对于巡田期间发现的虫叶、虫果,要用专用虫果袋或较厚不透气的塑料袋装好,并扎紧袋口密封好,带离棚外集中销毁。若发现因蚜虫传播病毒导致草莓植株矮化枯萎,需立即清除病株并喷药阻断传播。
(三)阻隔诱杀。一是防虫网阻隔,在棚室通风口处及四周布设40目及以上防虫网,阻止蚜虫、二斑叶螨等害虫成虫飞入棚中;二是黄板诱杀,按每亩20~30张(花期放蜜蜂后可用孔径3.8mm的铁丝网保护)四周型布置(即“回”字型分布,仅在大棚四周垄上放置),色板面与垄向一致,下端离植株10~15cm,及时更换粘满害虫的色板;三是覆膜驱虫,在棚内四周悬挂10~15cm银灰色反光膜驱避有翅蚜。
(四)释放天敌。在二斑叶螨有虫株率小于1%时,释放捕食螨(胡瓜钝绥螨、加州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斯氏钝绥螨等)或大草蛉进行控制;在蚜虫有虫株率小于15%时,释放异色瓢虫、六斑月瓢虫或大草蛉进行控制,田间发生区释放量比非发生区多1~2倍。若虫株率较高需使用化学药剂,或释放生物天敌后需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其它虫害,应在用药后10~15d再释放。具体释放技术以产品标签要求为准。
(五)科学用药。抓住害虫始盛期(二斑叶螨虫株率小于1%、蚜虫虫株率小于15%),选用对路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能有效控制其繁殖扩散。对于二斑叶螨,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叶柄基部及草莓匍匐茎;对于蚜虫,重点喷施嫩梢、叶背及花蕾基部。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及对蜜蜂和天敌安全的药剂,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规定控制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及使用范围,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要求,确保草莓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