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3-83556825 欢迎访问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官方网站
农业技术

梨园绿盲蝽的识别与防控措施

发布时间:2024-06-04 16:16:18

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在各地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多至38科147种。近年来,绿盲蝽已成为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主要危害幼嫩组织,刺吸果树新梢、幼花、叶片和幼果,严重影响果业生产。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4.5毫米,宽2.0~2.5毫米,身体绿色或黄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复眼黑色,无单眼;触角丝状,4节,约为体长的2/3,基部2节黄绿色,端部2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前缘宽;小盾片黄绿色,三角形微突,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半透明暗灰色,其余部分绿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有褐色环斑;跗节3节,末端黑色。

卵。卵黄绿色,长1毫米左右,宽0.3毫米,长口袋形,略弯曲,两端尖突,顶部有奶黄色卵盖,边缘无附属物。

若虫。若虫共5龄,体型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3龄出现翅芽,5龄后全体鲜绿色。


二、生活习性

趋嫩性。绿盲蝽与蓟马、叶蝉等昆虫相似,喜好在嫩芽、嫩叶、花和幼果等新生植物组织上刺吸汁液危害。

昼伏夜出。绿盲蝽主要于清晨和傍晚活动危害,天亮后少见或藏于叶背隐蔽处,一旦受到惊动即快速转移。

趋光性。绿盲蝽具有趋青色、绿色、黄色和蓝色的特性,对这几种颜色的色板有明显的偏好。

寄主广泛性。绿盲蝽食性杂,寄主种类繁多,早春寄主植物就有30余种,如葡萄、桃、梨、枣等果树。


三、为害症状

 叶。最初出现针点大小的红褐色斑点,随着叶片生长,坏死点逐渐扩大、相连,造成叶片残破不全,俗称“破叶病”“破天窗”。

花。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出现褐色的针刺状小点,造成开花不齐,影响坐果。

果。以刺吸点为中心,形成褐色斑点,被害处果肉停止发育,木栓化,果面凹凸不平,绿盲蝽为害果实形成的坏死斑不可恢复。


四、发生规律

 以常州等地梨园性诱监测为例,成虫始见期为4月底5月初,5月中旬前后出现第一个成虫高峰期,正值梨、葡萄、桃等果实幼果期和新梢生长旺期,是第一个危害高峰期;到8月份以后由于大部份水果采摘结束,随着秋季果树新梢二次生长与田间用药较少,虫量进一步上升,9月份出现全年最大的成虫峰,因此春、秋两季是果园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防治关键时期。

四、物理防控

诱捕器。在绿盲蝽成虫开始起飞前,每亩放置绿盲蝽性信息素诱集装置1~2个,悬挂高度约在株高2/3处, 诱集盒中保持2~3厘米的0.1%洗洁精水,每10~15天清除死虫1次,每30~45天更换诱芯1次。

杀虫灯。在果树生长季节,每50亩悬挂一台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有效控制半径在100 米左右,利用绿盲蝽趋光性进行预报防治,诱集效果很好,能大大降低虫口密度,进而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

黏虫板。根据绿盲蝽对特定颜色的趋好性,在果园通风透光性好的枝条上,悬挂黏虫板进行诱杀,郁闭的枝叶影响黏虫板的诱虫效果。

种植诱集作物。在园区周边建立田间“诱杀带”,种植绿豆、苜蓿、胡萝卜、向日葵等诱集作物,集中诱集灭杀。


五、生物防治

可选用天然植物源农药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500~2000倍、0.5%藜芦碱 1000 倍或0.5%印楝素微乳剂 400~600 倍喷雾,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2~3 次。

在绿盲蝽发生初期,每1~2株放置异色瓢虫卵卡1个( 每卡20粒卵),15 天 1次,连放2次。


六、科学使用农药

绿盲蝽生长期防治有两个关键期,一是越冬卵孵化高峰期,落花后喷施两遍药;降雨有利于绿盲蝽卵的孵化,因此雨后一遍药防治也是至关重要。二是9月中旬绿盲蝽从周边环境回迁果园时进行防治,这时可以在果园内悬挂绿盲蝽性诱捕器,监测回迁高峰进行防治。

绿盲蝽有昼伏夜出习性,一天当中以傍晚和清晨喷药防治效果好。可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000 倍液、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3000 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倍液、3%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对水喷雾。间隔10~15 天 1 次,喷施1~2次。药剂首选具有内吸性、持效期长的药剂,注意轮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