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助耕·碧护沃野 ——南通市老科协春耕科技行暨主题党日活动圆满举行
导语
春耕正当时,科技助农忙。3月14日,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与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联合举办的“银龄助耕·碧护沃野”南通市老科协春耕科技行暨主题党日活动在海安市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余热,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南通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动力。
科技赋能春耕 老科协与新技术协会携手发力
作为活动联合主办方,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全程参与活动策划与实施。协会秘书长孙娟表示:“此次活动既是科技助农的实践窗口,也是新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通过展示生态循环技术、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创新成果,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活动首站走进海安市西南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该中心以“科技兴农、服务惠农”为宗旨,构建了“技术支撑体系”“创新研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近三年累计完成53项试验示范,技术覆盖15.49万亩耕地。海安市西南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创新“田头会诊+入户指导”服务模式,建立了8个示范基地,实现全域技术服务覆盖率100%;构建的“秸秆离田-沼液还田-生物防控”生态循环链,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中心联合省农科院成立雅周香芋产业研究院,与沿江农科所共建高沙土特色作物保育基地。中心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着力打造服务、生态、产品三大品牌的特色实践引得老专家们频频点赞。
智慧农业亮眼 创新成果获赞誉
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张洪程院士工作站驻地单位、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江苏稻麦科技小院核心载体,它也是海安老科协战略合作单位。公司配备全自动立体育秧系统、智能植保无人机集群、物联网管理平台等装备,展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数字化实力。公司负责人介绍,依托协会技术支撑,企业创新“三零三提”绿色生产模式,稻米品质获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双认证,亩均增效超300元。
江苏天成雅周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蛋鸡养殖基地,为老专家们展示了在畜禽领域的科技突破。通过“数字孪生+智能物联”系统,实现环境精准调控与粪污资源化利用,鲜蛋菌落总数连续五年为零。
老科技工作者与协会专家组成“助耕先锋队”,深入海安俞万家庭农场与荣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指导。海安市老科协农业分会理事、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资深农业专家林昌明介绍说:“俞万家庭农场是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之一,农场主于清荣是江苏省‘三带’能手劳动模范。农场由张洪程院士团队驻地指导,设立‘碧护美果外国专家工作室’,是碧护生态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协会秘书长孙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碧护作为光合作用的快枪手,专治作物拖延症方面的效果以及稻麦作物应用了碧护生态综合技术之后,不论从增产效应、品质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农场主于清荣展示的“水稻钵苗机插+碧护技术”应用成果,实现亩均增产12%。在荣诚农业,老科技工作者与协会专家参观了长三角首个蓝莓基质栽培示范基地和苏中首个草莓架式栽培示范基地,同时协会专家组组长冯成玉为大家介绍了碧护在草莓栽培上的应用成果。
红色传承与科技助农相结合
下午,活动来到最后一站——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在这里,全体人员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红色教育洗礼。老科协专家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的专家们也深受鼓舞,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受益。
结语
此次活动不仅是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更是党建引领下的银龄力量与创新技术的“双向奔赴”。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让“碧护沃野”的愿景照进现实,为南通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