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3-83556825 欢迎访问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官方网站
病虫害预报

今年当心玉米锈病,玉米锈病的发生特征与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24-07-09 11:15:04

玉米锈病是我国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此病多见于玉米生长中后期,除个别年份和个别地方发病严重外,一般为害较轻。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够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

玉米锈病在我国的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发生,但一般对生产影响有限,主要发生区域为北方夏玉米种植区。发病后,叶片被橘黄色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盖,导致叶片干枯死亡,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


一、玉米锈病的症状特点:

玉米锈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菌。

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够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侵染初期,叶片两面初生淡黄白色小斑,四周有黄色晕圈,后突起形成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疱斑,散生或聚生圆形或长圆形,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状夏孢子。后期病斑或其附近又出现黑色疱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疱斑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状物。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可布满锈褐色病斑,引起叶片枯黄,同时可危害苞叶、果穗和雄花。


二、玉米锈病的侵染特点和流行规律:

1、玉米柄锈菌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入春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冬孢子即可萌发并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作物,由叶面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田间少量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锈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并散发出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间扩散蔓延,加重危害;直到秋季,产生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2、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夏孢子在侵入时需高湿,叶面结露,适宜于夏孢子形成和侵入。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玉米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夏秋高温、多湿及多连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早熟品种、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3、玉米锈病病原菌主要以孢子传播或越冬,在南方,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传播侵染,无越冬问题。在北方,病原菌以冬孢子越冬,待环境适宜时,病菌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病原菌可借助气流、雨水进行传播侵染,也可借助气流进行高空远距离传播。在气温为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气候环境下,容易发生和流行。

锈病具有明显的品种差异性,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甜质型玉米抗病性较差,另外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一般较重,马齿型品种较抗病。

玉米田间栽培管理不当,若地势低洼、田间易积水、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枝叶过密、导致通风透光差,常利于锈病的发生。


三、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品种选择:选育耐病品种,种植中、晚熟品种。茬口轮作:与其他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翻土壤,减少土表越冬病菌。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整枝,开好排水沟系,使雨后及时排水。

2、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预防为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提前喷施含有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春雷·戊唑醇、三唑酮、丙环唑、嘧菌酯等成分的药剂,注意交替用药和复配用药。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2000倍液(每亩用量30-60克);30%氟硅唑微乳剂300-5000倍液(每亩用量12-15克);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每亩用量7.5-10克);18%戊唑醇微乳剂1000-2000倍液(每亩用量50-100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200倍液(每亩用量50-75克);43%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每亩用量15-20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3000倍液(每亩用量25-35克)等喷雾防治。

常规防治用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亩用量75-100克)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