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3-83556825 欢迎访问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官方网站
病虫害预报

警惕高温诱发“旱生虫”现象!玉米“蓟马”泛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4-07-01 17:11:37

2024年玉米播种苗期干旱时间长,根据现场调研和往年经验,2024年虫害可能要重于常年同期水平,主要是以草地贪夜蛾、蓟马、粘虫、玉米螟、蚜虫及地下害虫为主,在苗期要特别注意虫害防治。 针对高温易诱发“旱生虫”现象加重,特别是早播和带茬播种的田块。

最近经常看到朋友圈和微信群寻医问药,玉米叶片扭曲,呈牛尾巴状。夏播玉米长到3片叶以上时,往往会出现心叶发黄、扭曲,好像是除草剂药害,有时候刚展开的心叶上有不规则的黄白色透明斑,严重时玉米植株矮化不长,这又像粗缩病的症状,大喇叭口期前后遇雨会导致心叶基部腐烂,形成疑似顶腐病的症状。

拨开叶片顺着心叶往中心仔细观察,会有很小的黑褐色或黄褐色小虫在爬来爬去,这就是蓟马。


什么是玉米蓟马?


为害我国玉米的蓟马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稻管蓟马,三者均属缨翅目,前两种隶属于蓟马科,稻管蓟马隶属于管蓟马科。

玉米黄呆蓟马成虫:雌虫长翅型体长约1-1.2mm,体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腹部背片较暗;前翅灰黄色;足黄色,胫节和胫节外缘略暗,腹端鬃较暗;头和前胸背面无长鬃;触角8节;后胸盾片中部有模糊网纹,两侧为纵纹;前中鬃距前缘较远。卵壳白色,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初孵若虫小如针尖;头、胸占体的比例较大,触角较短粗;2龄后体色为乳青或乳黄色,有灰色斑纹;触角末数节灰色。蛹,前“蛹”(第3龄),头、胸、腹淡黄色,触角、翅芽及足淡白色,复眼红色。“蛹”(第4龄)与前“蛹”不同的是触角鞘背于头上,向后至前胸,翅芽较长,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禾蓟马成虫:雌虫体长1.3~1.5mm,体灰褐到黑褐色,胸部稍浅,腹部顶端黑色;触角黑褐色,仅第3、4节黄色;腿节顶端和全部胫节、跗节黄至黄褐色;翅淡黄色;鬃黑色。头部长大于宽,较前胸略长,颊平行,头顶略凸,各单眼内缘色暗;单眼间鬃长,着生于三角形连线外缘。触角8节,细长,第3节长是宽的3倍,第3、4节各着生一叉状感觉锥。前胸背板较平滑,前角各具一长鬃,前缘中对鬃稍长,后角各具2对长鬃,后缘有5对鬃。前翅脉鬃连续,上脉鬃18~20根,下脉鬃14~15根。第8腹节背板后缘梳不完整。雄成虫较雌虫小而窄,足和触角黄色,腹部3~7腹板有似哑铃形腺域。二龄若虫触角7节,较瘦细,第1、2节端部,第3节两端白色。

稻管蓟马雌虫体长1.5毫米左右,黑色略有光泽。头长于前胸。触角8节,第3~4节黄色,但端半部较暗;第3节外端侧有简单感觉锥1个,第4节有2对。长的复眼后鬃、前胸鬃(后角长鬃2对)及翅基3根鬃通常尖锐。足暗棕,前足胫节略黄,各跗节黄。前翅无色,但基部稍暗棕;中部收缩,端圆,后缘有间插缨5~8根。第10节管状,长为头的3/5;末端轮鬃由长如管的6根鬃及长鬃间的弯曲短鬃构成;第9节有一纵走生殖孔。雄与雌同色,但较小,前足胫节略膨大,前足附节有小齿。


危害时期:


蓟马较喜干燥条件,在低洼窝风而干旱的玉米地发生多,在小麦植株矮小稀疏地块中的套种玉米常受害重。一年中5~7月份的降雨对蓟马发生程度影响较大,干旱少雨有利于发生。一般来说, 在玉米上的发生数量,依次为春玉米>中茬玉米>夏玉米。中茬套种玉米上的单株虫量虽较春玉米少,但受害较重,在缺水肥条件下受害就更重。

成虫行动迟缓,多在时反面为害,造成不连续的银白色食纹并伴有虫粪污点,叶正面相对应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成虫在取食处的叶肉中产卵,对光透视可见针尖大小的白点。为害多集中在自下而上第二至第四或第二至第六叶上,即使新时长出后也很少转向新口中为害。


防治措施:


种子处理-目的:防治灰飞虱和蓟马,“治虫防病”。玉米种衣剂: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地下害虫、灰飞虱、蓟马)

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地下害虫、苗期害虫)

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苗病、虫)

吡蚜酮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咪鲜胺铜盐·噻虫胺·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


药剂防治 : 

 

未用内吸剂包衣的种子,玉米齐苗后及时喷药,对防治蓟马、灰飞虱非常关键。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为害严重时,可喷施芸苔素内脂、寡糖∙链蛋白、氨基寡糖素促生长,提高抗性。